乐天开朗的记者阿立(林家栋 饰)和他的家人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。然而,一宗钻石失窃案让他突然陷入了麻烦和困扰之中。阿立的同乡阿井(林保怡 饰)从内地来到香港投靠阿立,他声称钻石被一名隐形人偷走。阿井找来女警阿岚(陈妙瑛 饰),但阿立担心阿岚会被欺骗,于是二人一起展开调查。不久,阿立被对手杂志的编辑阿图(陈启泰 饰)设计陷害,被指控制造假新闻。 就在此时,阿立意外喝下了隐形药水,变成了隐形人,他利用这个机会四处搜寻证据来洗清自己的冤屈。期间,他遇到了阿图的女友——记者阿颖(陈芷菁 饰)。由于阿颖暂时失明,她没有察觉到阿立的变化,他们相处下来成为了好朋友。
霞(梅小惠)与平(陈梅馨)为「飞星唱片公司」旗下之两玉女歌星,二人同时搭上男艺员宁(马德钟),闹出满天绯闻。后霞终看清宁在利用自己,遂与其分手,而平亦另结新欢,后更退出乐坛。两大金牌监制才(黎耀祥)及红(郭少芸)向不咬弦,为一决雌雄,遂打赌谁训练的新人能夺得来年的「最佳新人金奖」,谁便胜出,而两个无意入乐坛的新人培(林家栋)及珊(江欣燕),更阴差阳错成为被力捧的新秀,红极一时!时珊舅父明之酒吧生意日差,遂诱「三只乌蝇」表演歌舞吸引顾客,竟大受欢迎,珊有见及此,决带三人入行……
公元960年,因宋太祖赵匡胤被弟弟太宗害死,冤魂上天庭,玉帝(曾江 饰)降旨令赤龙婆助辽,因宋气数未尽,又遣诸星挺宋。吕洞宾(周润发 饰)跟汉钟离怄气,违抗天意。国丈潘洪横行霸道,杨家满门忠烈,父子八人战功卓著。杨业寿诞之日,杨六郎(刘德华 饰)偶遇柴郡主(刘嘉玲 饰) ,一见钟情,却引潘家嫉妒。后者借皇妃之口逼婚,幸好八贤王(汤镇业 饰)及时化解,以抛绣球招亲。几经波折,最终,六郎抱得美人归。潘家怀恨在心,暗通辽国。此时,辽军犯境,潘洪不愿其子作先锋,为此摆下擂台。潘家仗势欺人,引得七郎(梁朝伟 饰)登台,打死潘豹。潘顺势状告杨家满门抄斩,经调停,最终潘洪挂帅,杨家为先锋,征辽。路上遇贼人打劫,七郎阴错阳差与女扮男装的贼人成亲。辽宋和谈,结果却中了潘洪与萧太后设下的毒计…… 1985年11月TVB台庆大戏,导演杜琪峰,明星多达50余位。
公元201年,布衣天子刘邦(吕良伟 饰)击败西楚霸王项羽,建立了大汉王朝。然而异姓并王,离心离德,高祖甲胄未退,接连剿灭臧荼、韩信(张光北 饰)、英布、彭越等开国功臣的势力,并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匈奴的南进势头。高祖崩,善良而懦弱的汉惠帝刘盈(张迪 饰)早逝,随后心狠手辣的吕后(王姬 饰)开启了吕氏专权的大幕。危机时刻,周勃(李庆祥 饰)、曹参(徐敏 饰)等名将力挽狂澜,屠尽诸吕,迎代王刘恒(刘牧 饰)为帝,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。在此之后,汉景帝经历了吴王发起的七国之乱,汉武帝则带着王朝进入穷兵黩武的动荡时期。 晁错、主父偃、李广利、卫青、霍去病、霍去病、公孙贺、公孙弘 等名臣将相相继登场,共同唱响了恢弘豪迈的大风歌……
大明洪武年间,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,分到燕王府当随从。燕王朱棣胸有大志,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,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,更是开阔了胸襟。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。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,马和逐步成长起来,其良好的素质,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。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,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,燕王朱棣首当其冲。为了生存,朱棣被迫装疯,饱受屈辱。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,也被奸臣所谋。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,展开了争夺皇位的“靖难”之役。战争中,马和与姚广孝、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,尤其在郑村坝一役,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,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。 朱棣开元登基后,为洗清自己的“篡逆”之名,决心直追汉武唐宗,开创一代盛世。登基之初,他赐马和姓“郑”,随之,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,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。 永乐三年(1405年)7月11日,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,从南京、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。庞大的大明船队,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。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。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,他就在陆地上指挥、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。他下令在江浙、福建、广东、湖北一带造船,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、丝绸、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。同时,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,开始编纂《永乐大典》,疏浚大运河。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,恢复生产,与民休息。徐皇后也励行节俭,并抱病亲身劝桑。从而,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,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。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,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,命名了景弘岛、永乐群岛等。此间,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,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。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,无人治服,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。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,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。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、爪哇、苏门答腊、锡兰、古里、旧港等国家和地区,所到之处,均推行和平外交,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,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,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。 船队归来时,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。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“宣扬国威”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,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,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。这样一来,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,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。 那个时代,海上航行的实力,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,海船的鼎盛,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、技术的发达,文化的进步。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,这位君王不仅追求“四海宾服,万邦来朝”的目标,而且,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,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,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。 在此基础上,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。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,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,包括今天的故宫,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。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,始终坚持以德服人,不恃强凌弱。经济上则厚往薄来,给予各国诸多好处,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。在当时的世界上,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。郑和在此期间,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,与阿拉伯人、波斯人、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。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,想劫持大明船队,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,但他始终坚持“自古知兵非好战”的信条,以智慧和宽容,正义与威力,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。 徐皇后的病逝,使朱棣伤心欲绝。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,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,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,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,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。